About

理解ISO/TS 22163中关于组织的知识

Author Tanmer Tanmer
Tanmer · 2025-05-23发布 · 37 次浏览

本文深入分析了ISO/TS 22163标准中关于组织知识的要求,强调了组织特有知识的重要性及其来源,并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框架与模型,以促进组织的目标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解读分析一下,在新标准里对“组织的知识”到底是如何要求的?我们看到,在ISO/TS 22163标准的第7章“支持”中,关于“组织的知识”是这样描述的:

此外,还有关于组织知识的一些补充,具体是这样描述的:

涉及“组织的知识”部分,最重要的是理清、界定“管什么知识”。这既是对知识范畴的定义,也是后面做知识管理的基础。参考GB/Z 19579—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定义组织内部的知识包括:图纸、文件、专利、技术诀窍、攻关成果、技术革新和改造成果、QC小组和六西格玛管理成果、合理化建议成果、专业论文等。我们反复琢磨、理解上面的内容,就可以发现:

首先,组织的知识是组织特有的知识。组织的知识是组织独特的,不是通过百度、谷歌等平台搜索、查找到的外部通用类知识。正是这些特有的知识,确保组织通过运转内部的流程,最终在市场上能够为客户交付产品和服务,这是组织存在的价值。例如,独特的产品配方和市场营销策略,能够让可口可乐公司推出可乐、雪碧、芬达等多品种的饮料。锂电池、电动机及储能设备等技术,能够让特斯拉公司生产出Model系列的电动汽车。

其次,组织的知识通常从经验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可以从内部来,也可以从外部来;可以是成功的经历,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知识的初级形态是经验,高级形态则是系统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经验是可以经得起考验的经历,需要进行提炼和萃取。经验总结可以来源于不符合事项、RAM/LCC数据、顾客抱怨、内部审计、外部提供的审核、标杆等。具有总结性、概括性、指导性、通用性、借鉴性等特点的经验总结,才能被共享和复用,才是应该管理的重点。

最后,组织的知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知识是可以共享的。如果一个苹果分享给别人一半,自己就会少了一半;但是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别人,其价值并不会损耗,大范围的知识共享能够让边际收益递增。知识最终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赋能业务绩效,促进价值创造和转化。华为前CKO谭新德认为,知识管理的价值不依赖于知识或者IT,而是知识的应用。驱动组织成员,用企业最佳的实践,交付最好的质量,用最高的效能、最低的成本,促进组织的发展。


建立组织知识管理框架和模型

此外,还需要规划、构建“如何管知识”的问题。这需要组织通过评估,找出自己的优劣势,同时建立知识管理框架,规划知识管理目标远景、发展策略、实施路径以及行动计划。根据“7.1.6 组织的知识”的内容,组织在实施及导入知识管理时,需要进行知识管理规划并确定落地的思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参考或设计自己组织的知识管理框架和模型,以便于统一思想并引导系统思考。

我们可以收集、分析、比较知识管理业界知名机构单位(例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欧洲标准委员会CEN、中国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麦肯锡、西门子、IBM等)开发的知识管理框架和模型,并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框架和模型。下图示意了一个通用型的知识管理框架和模型,可以供参考。

首先,知识管理基本概念认知是入门的基础。心理学认为,任何人行为的改变首先来源于认知的转变。知识管理如果不在人的认知层面下功夫,就很难发生实质性的变革。我们的调查显示,组织在初始导入知识管理时,一般而言有超过80%的员工对知识管理都比较陌生,仅有少部分的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思考、行动和实践。因此需要通过培训、工作坊引导、外部参观学习、内部宣传、交流对话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知识管理基本概念。

其次,在导入和实施知识管理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组织所处的实施阶段以及知识管理具体方案来确定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可按照萌芽、规划、方案实施、运营等阶段划分,同时兼顾项目管理或日常组织运作;知识管理方案则可以模块化,按照KM培训、分类体系、知识社区、软件平台、知识萃取、运营规划、创意创新等模块进行定制匹配。

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模式,分析诊断知识的现状,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是个综合工程,需要通过组织、人员、技术、流程、文化等管理要素来建立长效机制,从而确保知识能够被有效地识别、获取、创造、储存、分享以及应用,并最终直接或间接产生业务价值。

组织在确定知识体系和知识管理体系后,可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策略规划知识管理战略。这会涉及到知识管理愿景、使命、价值观以及发展指导原则等,还需要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发展路径、关键策略及工作优先级,规划好组织未来具体的行动纲领和运营计划后,就可以在后续落实中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总结与展望

上面的内容是当下基于铁路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SO/TS 22163中关于组织知识的认识,以通用知识管理框架和模型为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知识管理工作中进行具体的推动和落实。当然,对标准的理解千人千面,不存在所谓的唯一性真理,而是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相信只要把握住标准的精髓,以道御术,心生万法,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公司在确定组织的知识管理框架、整体战略、发展路径及近期的发展策略后,还需要按照知识管理发展路径、部门意愿、认证要求等,确定拓展节奏及各个阶段重点的推进部门。配合公司年度组织绩效制定工作,确定各推进部门知识管理年度行动计划。同时定期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复盘回顾及年终总结,确定是否对知识管理框架、发展策略等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解决了显性存量知识的问题后,未来则需要我们从渐进性创新出发,补充破坏式创新的思维和模式。几乎所有的组织都意识到创新的需求,但是基本上没有人对结果满意。美国质量学会ASQ(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创新委员会主席皮特.梅瑞尔(Peter Merrill)先生认为:“知识是创新的重要燃料,创新行为释放了隐性知识!” 这对知识管理无疑更具挑战性,但也更具深远的意义。 



Baklib通过知识访问技术、创新的用户界面提供支持,汇集了业界最广泛的知识访问方法、联合搜索、流程智能、多语言功能和灵活的外观的强大功能,所有这些都在一个搜索框后面,以实现独特的在线自助服务。

我们最初需要找到一个平台可以容纳我们的知识库,包括外部客户和内部为员工。我们搜索并尝试了多种服务,但没有很满意,直到我们找到了Baklib。该系统从管理员到用户级别都非常易于使用。一旦我们使用了Baklib,它就是游戏规则改变者。我们喜欢它也适用于内部文章,用户体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们爱Baklib

提交反馈

资讯 资讯

开发原创报告

开发原创报告

探讨原创报告对SEO的重要性及其对谷歌排名的影响。

Author original-report-seo
By 数字体验专家
发布:2025-05-23